港人精神健康指數創歷年新低 1成受訪者或患上創傷後遺症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0/09/09 17:13

最後更新: 2020/09/09 20:41

分享:

分享:

「2020 精神健康月」籌備委員會研究工作小組今(9日)舉行網上記者會公布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。(受訪者提供)

港人過去一年經歷反修例風波及新冠肺炎疫情,「2020精神健康月」籌委會研究工作小組今(9日)公布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,港人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僅45.12分,比今年初調查微升0.64分,但仍低過往年,連續三年不合格,約6成人的精神健康指數不合格,「社會爭議」造成較大負面影響的比例最高,約3成及1成人分別指社會爭議及疫情為他們帶來創傷,整體約1成人可能患上創傷後遺症。

小組於今年6月22日至7月6日,委託香港中文大學以電話抽樣訪問1,002名15歲或以上能操粵語的市民,內容涵蓋世衞5項身心健康指標,涉及工作、學業、家庭、社會爭議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對精神健康的影響;小組亦於今年初本港爆發疫情前、1月8至20日進行同類調查,以進一步了解自去年中出現的社會爭議造成的影響。

結果顯示,港人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,由去年中的46.41分(100分為滿分),下降至今年初的44.48分,今年中稍微回升至45.12分,但仍低於52分的合格水平;處於不合格水平的受訪者比例,由去年56.4%,上升至今年初的61.8%,今年中稍降至58.9%;達良好水平(72分或以上)比例,由去年中12.6%,下降至今年初的10.9%,回升至今年中的14.1%。 

據今年中調查顯示,54%受訪者指「社會爭議」對其精神健康有「非常大」或「頗大」的負面影響,比例高於去年的41.1%,稍低過今年初的60.5%;綜觀3次調查,15至34歲的年輕組別受影響比例最高,由去年51.9%,大幅上升至今年初及年中的71%。

正就讀大學二年級的19歲醫科生Katie表示,早年因家庭及學業等引起抑鬱情緒,原本正在好轉,但去年入大學首年,先後受社會事件及疫情影響,情緒開始變得不穩。她憶述試過睡前禁不住哭泣、胃口欠佳等,提及去年曾在上課期間,其座位附近有同學舉牌表達反政府意見,令她感到困擾;其參加的學會曾為社會事件發聲明,Katy認為內容偏激,曾問「可否中立小小」,遭成員反問是否政見不同,因而感到被孤立。

38%受訪者亦指新冠肺炎疫情造成「非常大」或「頗大」負面影響;27.8%受訪者指「個人前途」有較大影響;約44%受訪學生及34%在職受訪者,分別指「學業」及「工作」有較大影響。

40多歲任職律師的男士Jerome亦指,社會事件及疫情分別對他帶來深遠及即時的影響。社會事件下,有向來不講粗口的女性朋友,反常地參與網上罵戰,情緒波動很大;疫情下其公司亦有裁員,他本人雖未受影響,但近期經濟蕭條、社會氣氛轉差,外出吃飯及看戲等生活調劑的節目也無法進行,令他心情變差。

此外,442人、逾4成受訪者稱,曾在過去一年遇到對自己生理或心理帶來負面影響的創傷事件,「社會爭議」佔最多(331 人),其次是「其他事件」如家庭及親友離世等(128 人),疫情佔107人。按受訪者對創傷事件的反應估計,約1成、113 人可能患上「創傷後壓力症」,因社會爭議、疫情,以及其他事件而可能患上「創傷後壓力症」的比例,分別為27.6%、26.7%及26.4%。

研究小組指,港人精神健康自2018年起持續處於不合格水平,形容情況令人憂慮,促政府盡快制定相關策略,多管齊下改善市民的精神健康。小組亦建議各方人士保持溝通,為香港社會發展尋求最佳出路,以減少社會爭議對個人精神健康的負面影響。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訂閱Telegram最新🍴✈️🎁優惠及送禮情報:https://bit.ly/3bebLM2

記者:馮琪雅